编者按:
我们的课堂通向广阔的天地,我们的学习永无止境。校园内外,留下我们文新学子参与公益,学以致用的足迹。
伴随悄然而至的春天的步伐,回眸即将过去的2018年,我们文新学子内心充实,满怀希望。这不仅因为amjs澳金沙官网师生在amjs澳金沙门欢迎您2018年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荣获了先进集体、优秀团队、优秀学生、优秀指导老师等称号与表彰,还因为我们在公益实践与专业学习的互促中得到洗礼和逐渐成熟成长。
盘点和摘选那些记忆深处的团队故事,我们知道,这并非全部,但却是值得感怀和汲取力量的新的开始,我们期待着这些来自你我成长的经历,会汇聚成我们文新学子的公益学习传统,在新的一年存续活力,鼓舞我们带着对生活和人民的热爱再出发。
“这里,可能是你没有触达过的四川。”
三、云深木知队长 2016级新媒体 王青娅
木格倒的村民曾问我,怎么知道他们村子的。我说,在网上搜的。当时我单纯想着做一次文化调查,所以就找了个具有独特文化的,又罕有人去过的村寨。清明节的时候,我们去踩点调查。雨从叙永县一直下到木格倒村,天很冷,我们和村长坐在烤火房里谈了两个小时。那时候,木格倒村的公路刚修好,苗寨卧在凹地里,连山溢出云雾。我知道,这是我喜欢的地方。
说起来也是一把心酸泪,我们的项目能够顺利完成,我觉得我们团队就是最优秀的。
去实践时,人还没进村,暴雨又来了。雨一停,我们就忙前忙后,打扫卫生,搭帐篷,抬水,做饭。幸好,当晚吃到了我们大厨烹饪的并没有什么盐味的面条。有一天中午,他就炒了一盘盐白菜。据说,白菜只有盐味。遗憾的是,当天我和调研分队的小伙伴在村民家吃饭,吃了豆子,回锅肉还有炖排骨,没能吃到盐白菜。
给孩子们上课
做文化调查,最幸运的事情是你能够亲身参与到当地的文化活动中。调查主题的缘故,我们能够参与文化活动,却不能说幸运。我们想了解木格倒的丧葬文化,计划中要采访的一位村民,突然去世。我们去参加丧礼,坐在汉族文化中所谓的“灵堂”里,棺椁离我不过50厘米。我曾经无法想象,我可以淡定地坐在棺椁旁边喝茶吃东西,与人聊天,然后还跳芦笙舞,敲打牛皮鼓。当地苗族协会会长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他说:“人死了,留给家人的总不能只是悲吧。”
回校后我选修了一门相关课程,课程论文便以这场丧礼为内容。论文的标题叫《一个人的归祖之旅》。归祖意味着回家,这不是太坏的事。搁在以前,我不会想到这个标题。走出自己的舒适圈,看一眼别人的世界,再发现自我——这应该是暑期社会实践带给我最多的思考吧。
四、彩彻壤塘队长 2016级广电 陈毅
前期似乎太过顺利,我们得到中壤塘乡中心校的大力支持,解决了教学对象、人员食宿、活动安全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好到有“拎包入住精装房”的感觉。我们写好了几万字的策划,进行课堂试讲,联系物资赞助,继续期待着壤塘3900米的风筝。
六月底,我却得到了校长“活动不能在学校开展”的新答案。那段时间,联系新的学校,解决志愿者食宿,成了我学习考试之外的头等大事。等到了七月下旬,等不下去了,我们决定先去几个人探路。24号一大早,我们前往中壤塘镇。来来回回一整天,走得乡政府雷老师流鼻血,我们的教学和住宿终于拍板儿敲定了!25号晚上9点,15人全员到齐,彩彻壤城的故事,也算是正式开始。
他们说,我们是去当地支教的第一批大学生。给中壤塘传习所的400名学生开展夏令营活动,可能也是我们整个实践过程的最大成果了。传习所的学生都不是小孩,年龄集中在18—30岁之间。藏语翻译旦平哥哥,已经27岁了,每次看到我都会叫我“老师”。因为这个称呼,我还和他“争论”过好多次,但是最后还是叫“老师”。
开营仪式上队员们接受哈达
他们学唐卡、藏医,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其实比我们厉害得多。我们开的汉语、素描、西医、科学类课程,也只是在我们相对比他们擅长的地方,给他们一些指导帮助而已。夏令营的第一节课是汉语课,我和曹瑾薇、何思齐站在传习所的院子里,听到教室里同学们跟着李娜、刘昊东齐声朗读拼音字母,真的是有感受到直击心灵的力量,也开始渐渐领悟“老师”二字。最后一节也是汉语课,同学们在下课前最后一次集体朗诵的《苔》,也让我无比眷恋那个初登不久的讲台和那些初识不久的朋友。
其实夏令营的时间很短,你说我们能在这不到20天的时间里,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变化与进步吗?很难。除了常规汉语课和专业课,其他的兴趣类课程也就两个学时,更重要的,应该是给他们看到了生活的更多可能吧。实践结束回成都后,我们见面的机会就很少了。9月,一些学生去上海培训,在成都中转,见了一面。11月,旦平、二尖甲在西南民大进修,吃了一顿。更多的联系,还是在微信,学生们偶尔还会给我发消息,有的还是藏语我看不懂,还需要藏汉翻译器。
前几天,一个学生给我发消息说,她想我了,问我们还去不去,她等我们。我没敢给她承诺,只说了“有机会一定”。和壤塘,和这些人产生的感情,是我这次实践里最难以割舍的东西了,这个夏天,希望再回一次壤塘吧!
五、寻梦康定队长 2017级新闻 马明睿
我们这群人啊,用了二十一天,在康定造了一场梦,梦醒之后,今生今世万重秋。
初到康定时,新雨之后微微润湿的空气扑鼻而来,头顶上是七月里湛蓝如洗的天空和热情得有些过头了的阳光,偶尔几朵闲云游走,像填进鸭绒被的绒毛那般柔软可人。我想,我们在繁华都市的钢筋丛林里脚步匆匆,却总是无暇顾及这来自大自然净土上吹来的风。
调研梭坡古碉
坐车进了村,到了项目的目的地三道桥。村里道路上随意的马粪破坏了我们的美好想象,房屋大都独栋,每家每户在院子前装上了一扇沉重的大门,几条大黑狗是村里的巡警,在路边踱着步打量着我们这些“外来闯入者”,旁边的石凳上几个藏族阿妈连着坐成了一排,在刺眼的阳光下用晦涩难懂的藏语唠着家常。所有的细节似乎都宣示着这里的主权,我们隐隐担忧,未来的二十一天里该如何跟这里的村民里融洽相处呢?
而在接下来项目开展的过程中,一些小事深深地改变了我之前的看法。第一件发生在我们到的当晚。由于前期为当地孩子们募捐的图书和文具太多,导致我们去康定主要带了大量的募捐物资。生活用品都是在网上采购,再运到康定。我们不得不面对着在空旷的没有床和卧具的村活动室躺在桌椅板凳上凑合过夜的艰难情况。等到天完全黑了,连着几声划破黑夜的呼喊打断了我们的例行讨论,出门一看,围墙外面站着位比我们大不了多少的当地妇女,在呼喊着我们,几乎以一种强迫的霸道语气安排我们去她的家里住。作为队长的我其实隐隐有些担心,之前做应急预案的时候考虑到了与当地居民比较陌生不太敢寄住在藏民们的家里。然而,当下的艰难情况和她的热情邀请,让我们面对现实,就这样拧包入住到当地藏民的家里。也正是在那里的黑夜里,当所有人的心情都沉入了谷底,她放下来一根绳,把我们都拉了上去。
我们的夏令营活动开课第二天,乡长和村长就带着乡里村里的干部们前来慰问我们。这群来自基层的干部们,少的是在制度里成长的形式架子,多的是作为热情好客的康巴人的淳朴真实。我们握上的是一双双信任与感激的手,我们这群来自成都的大学生们,被这些纯真的当地人们当成了村里发展的救世主,希望我们用尽一切力量帮助村里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这一双双手坚实有力,这一双双眼睛真诚纯洁,这一句句感谢深情实在。我深知,握紧了来自基层干部们的手,既是一份担当,也是一份责任。面对这群让人亲近令人敬佩对我们关怀备至的当地藏民,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对待努力帮助当地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呢?我们不是这里的救世主,甚至也做不出太大的贡献,但我们以实际行动告诉了所有当地人,我们在这里,我们就会竭尽全力,做出努力。
二十一天看似很长,但它结束得却很快,离别是那么的猝不及防。相逢一场终有别,天高水远情不断。我们这群人啊,第一次不夹杂着任何的功利心,去完成内心深藏的心愿。给康定三道桥的孩子们,村民们都中下了一个梦,在梦里,这里不再落后,这里思想逐渐进步,这里教育逐渐完善,这里经济快速增长,这里卫生状况好转。我们参与了这个梦,我们是这里的造梦师。我们希望,那里的孩子,在我们的影响下,能够茁壮成长,学习进步,把自己的家乡发展得更好更美。
而我们自己,也在这二十一天中不知不觉地成长起来,不知道未来远方,等待我们的又是什么挑战呢?
供稿者:王青娅、陈毅、马明睿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雷思远
审稿:操慧 、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