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3日,由amjs澳金沙官网21级本科生带领的“落叶生根 彝路乡伴”文化记忆实践调研队前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沐恩邸社区开展为期6天的调研活动。
活动期间,调研队队员探索了沐恩邸社区在文化记忆视角下所实现的精神物质双富裕成效,并通过对其公共空间的生活环境、人文风貌、居民情感以及特色记忆传承的调研,系统梳理了沐恩邸社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对于文化记忆的挖掘及保护方式。此外,调研队成员还以影像与文字结合的方式搜寻记忆碎片,探究居民安放乡愁、安放精神的经验路径,最终形成了对乡村振兴与后扶贫阶段战略未来发展的基本判断。
团队成员合影
四川凉山沐恩邸社区位于城北乡谷都村,占地面积200余亩,总建筑面积13.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1.6万平方米(共50栋,1478套住房),公建及幼儿园1.7万平方米,安置1428户6258人,是5个县城集中安置点中最大的一个,安置了来自全县28个乡87个村的1428户居民,周边配套建设有昭觉县第一初级中学、第一小学、第三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
昭觉县城北镇沐恩邸社区街道
为初步了解沐恩邸社区居民情况,2月4日,调研团队对十余名群众进行访谈。部分居民表示对搬迁后的生活较满意,社区文化体验良好,不适应性逐渐减退,已然将社区当作一个新家。
除与社区居民交流外,团队成员还分别走进了居民阿伍(化名)和“最美住户”阿吉(化名)的家中,通过深度访谈,对沐恩邸社区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行了解、探寻搬迁民内心的“乡愁情结”。
阿吉告诉调研队员,社区里专门有工作人员来对大家进行生活技能的培训,他们一家基本上都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现在形式好、政策好,才能过上这样幸福的生活。阿吉说,自己已经将这里当作一个真正的家,有归属感和家园感了。
团队成员向住户了解情况
通过对居民的访谈,团队成员对社区文化建设已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社区“青年之家”负责人某色阿且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了沐恩邸社区的公共建筑,包括社群服务中心、青年之家、社区史馆(非遗展厅)等,向调研队展示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据某色阿且介绍,为更好地服务搬迁居民,社区采用更具象的网格化管理来保障居民的正常生活,即每一栋居民楼安排一位楼栋长,每一个区安排一个组长。他还告诉我们,社区会定期举行一些活动,如夜校、邻里茶话会、舞动夕阳等。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工作人员开展了名为“过去的故事”的新项目,通过影音文字的方式记录社区老人的故事,传递历史和乡愁的记忆。
社工部分工作简报资料
此外,阿且还带领调研团队参观了彝绣工坊。为深入了解彝族服饰这一记忆点在易地扶贫搬迁前后的传承流变,团队成员与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会理事阿吉拉则于6日下午进行了深入交流。阿吉拉则表示,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举办较为频繁,各个单位都参与到文化记忆的传承中,工坊有传承性与技能性之分,在非遗保护中他们始终坚持着传承与创新两条腿一起走。
彝绣工坊内展示服装
在访谈之外,团队成员还与社区儿童一起品开展了彝族绘画活动。小朋友们手持团扇或折扇,用颜料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以绘画作品的形式呈现,具有民族风情的纯真童心跃然纸上。
团队成员和社区儿童共同作画
小朋友手持绘画作品
对于相对不熟悉的文化空间,搬迁后会带来归属感的缺失。沐恩邸社区在易地搬迁后不仅为搬迁户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也为留住他们的原乡记忆进行了很多努力与尝试。调研发现,沐恩邸社区的居民们在这个大家庭里逐渐找到了熟悉感与归属感,其安放乡愁的路径探索也成为了乡村振兴、后扶贫战略中稳住精神的积极实践与良好范例,为民族地区易地搬迁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采写|吴翼菲
摄影|万洋佚
编辑|骆世查
责编|操慧